从公安县城西南方向出发,经351国道与226省道,来到60公里外的一个小村落,它地处公安最南端,是县委、县政府“燕尾”战略片区中,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地带,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景中村,这里与山水为邻,和花鸟相伴,人处其中,身心舒适。今天,让我们远离城市喧嚣,到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—黄山头镇马鞍山村,寻觅乡愁的味道。
【资料图】
共同缔造村史馆浓浓乡愁有归处
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,走进乡村寻找精神家园,感受乡土文化,正是乡村旅游的意义所在。在享受大自然最美馈赠时,不知不觉我们就走到了离村部大概两公里的村史馆。
走进黄山头镇马鞍山村村史馆,凯歌牌黑白电视机、燕舞收录机、老式纺车、手推车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,在这个1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重现风采。它们都是乡村历史的无声记录者、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者,也是乡村文明的忠诚守护者。
黄山头镇马鞍山村村史馆馆长李天才:“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,我们利用村里的空心房建立了这个村史馆。希望通过村史馆,把几代农民生产、生活的历史展示给后人,让后代在品味传统文化之时记住家乡人民的劳动精神和光荣传统。”
抚今追昔,可晓前贤之掌故;知史察今,须识后辈之崛起。这些从村民那里征集来的传统农耕农具、老式生活用品,都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。马鞍山村利用这份“看得见的乡愁”,让这个小山村更有温度,也更有情怀。
黄山头镇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威:“村史馆是我们留住乡愁的一个平台,让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更有温度。情怀是我们的乡贤情系乡亲、投身家乡的桑梓情怀。”
短短几年时间,马鞍山村在干群的共同努力和乡贤的支持下,不仅修建了文化广场、文化墙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景点,花坛、路灯、公厕、果皮箱等公共设施也一应俱全,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种子在边界口子镇生根发芽。
种下“摇钱树” 富民兴村“钱袋鼓”
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关键。让老百姓富起来的摇钱树是村里的花卉苗木,靠着黄山这座“绿色宝库”,全村762户农户中有480户都种上了花卉苗木。
过去,马鞍山村靠传统的粮棉油为主产,经济基础薄。2005年以来,陆续有村民通过种植花卉苗木摆脱了贫困。曙光花卉苗木合作社理事长王旭光是村里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,他种植花卉苗木近20年,见证着马鞍山村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。截至目前,该合作社现在有种植面积500多亩,种有含笑、罗汉松、茶花、广玉兰等20多个品种。每年生产各类花卉苗木达10万多株。曙光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社员王先涛:“以前我们都是单打独斗,加入合作社以后,合作社还经常邀请园艺专家到村里进行指导、交流、培训,这让我们不仅在修剪、嫁接等技术上得到了支持,还在销售、包装方面也学到了许多。”
苗木不但品相要好,“包装”的效果也不容小觑,一株苗木经过长期修剪造型后,身价会翻十几倍,这是不是真的?王旭光:“比方说我们种的罗汉松,经过我们三五年的修剪造型,身价可以翻十几倍,可以卖到一万五左右。”
如今,在该村党支部和曙光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,村里先后成立了11家合作社,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,品种有100多个。产品畅销上海、广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南等地,仅花卉苗木产业一年就为全村带来2500多万元的收入。
山水田园间的“诗与远方”
家家户户种苗木,人人都当设计师。这里的设计师就是当地的村民,据说他们就地取材用最小的投入,沿途打造小景点,让村容村貌得到最大的改观。
黄山头镇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威:“主要是引导村民用废旧材料、木头、石头,来设计装饰自家的庭院。同时,我们还请当地的木工、瓦工及附近的一些手艺的人,组成小团队,打造精品农舍和沿线小景观。”
(摄影:陈翠萍)
在原汁原味的乡土植物和乡土物件的装饰下,让整洁、别致的乡村美景,从“一枝独秀”到“全面开花”。同时,村里还整合资金,打造了一座特色“森林民宿”,让“诗和远方”撞个满怀。
面朝森林,向山而栖。这里是马鞍山村的花舍民宿,独栋的小木屋藏身在森林中,保留着一份宁静与幽雅。站在屋外绿色尽收眼底,自然触手可及。处身室内也能感受到自然舒适。李威介绍花舍民宿是利用村里的“沉睡资源”,结合政府美丽乡村资金,将流转过来“闲散土地”,做成了木屋民宿、大草原、大花海。
近两年来,黄山头镇马鞍山村在荆州全域旅游战略,以及公安县美丽乡村建设引领下,积极发展生态旅游,整合资金4800余万元,盘活闲置土地和民房,修建生态绿道环线、民宿、木屋、农家乐等,打造靓丽景区节点,亮化景区道路。采取因地制宜,修旧如旧方式,发动群众共建共享美丽乡村。
黄山头镇将以马鞍山村等核心村落开发为重点,高标准制订风景区创建战略规划,完善以“黄山八景”为支撑的核心景观游览体系,将黄山头镇建成以旅游、商贸、民宿为主的生态山水园林特色小镇,全面擦亮省际边界口子镇。
(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杨飞 赵罗炎 和璐瑶)
关键词: